搜索

NEWS

新闻中心
1956年物理天赋极高的女科学家回国: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BOB官方网站手机网页版

更新时间:2023-05-29 07:49:24     浏览:

  原标题:1956年,物理天赋极高的女科学家回国:祖国需要什么,我就做什么

 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,中国新疆的罗布泊上惊现一颗巨大的蘑菇云,中国第一颗引爆成功。刹时间,无数中国人欢呼雀跃,奔走相告,热泪盈眶。

  这一声“巨响”震惊了世界,不仅打破了超级大国的垄断和核威胁,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,对维护世界和平也有重要的意义。

  当然,在中华人民崛起的背后,有无数的科研人员在默默无闻地奋斗着。除了钱学森,邓稼先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学术泰斗之外,还有一位女科学家,亦为中国核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  将时间拉回1961年的某一天,那天,504厂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把王承书叫到了办公室,问道:“国家现在紧缺高浓缩铀的研发人员,你愿意参加吗?”

  这是一项需要秘密进行的工作,参加这份项目就意味着需要远离家庭,隐姓埋名。但是为了祖国建设的需要,王承书愿意舍小家为大家,甚至“抛夫弃子”.......

  1912年6月,王承书出生于上海,在家中排行第二,按照“诗、书、礼、易”的顺序,她的父母给她取名为承书。

  很小时,这位出身书香门第的二小姐便似乎与周围的女孩子不同,比起学习琴棋书画,她更愿意一个人待在书房里津津有味地看物理书。

  在中国女性饱受封建思想压迫的那个年代,很多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,因此王承书的行为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。幸运的是,王承书家境显赫,父母开明。女儿想去学校读书,他们便尽全力支持她。

  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冲击着王承书的心灵,小小年纪的她觉得,饱受战乱迫害的中国,急需科学来支撑。于是,在学校,她异常努力地读书,她曾说:“也许我的兴趣在以后可以成为拯救国家的武器呢!”

  1930年,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燕京大学物理系。当时班里一共有13个人,她是唯一的女生。因为王承书身体不好,经常生病,所以看上去瘦瘦小小的。而这,也让人不由得担心她能否跟上学习进度,完成自己的学业。

  最终,王承书不负众望,这13个人中最后虽只有4个人毕业,但王承书竟然位列榜首。

  由于成绩优异,王承书得到了留在燕京大学的机会,学校还给她颁发了学校的最高荣誉奖项金钥匙奖。1936年,王承书取得了燕京大学的物理学硕士学位,在燕京大学担当物理系担任助教。次年,卢沟桥事变爆发,她不得不离开北京,辗转于南昌、桂林、武昌等地。

  1939年,张文裕从英国留学归来,两人结婚。跟别的女人不同,王承书婚后并不甘于回归家庭。在丈夫的帮助下,王承书成功获得了“巴尔博”奖学金,也是密歇根大学接收的所有学生中的第一位“已婚妇女”。

  于是,王承书于1941年独自前往美国读博,师从乌伦贝克教授,两人进行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理论研究。就在王承书赴美留学的第三年,张文裕也来到美国,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工作。夫妻两人分居两地,只有寒暑假才能相聚在一起。

  1944年,她获得密歇根博士学位。1951年,她创建了以她和导师名字命名的方程——“王承书-乌伦贝克方程”,至今仍被科学界沿用。

  尤其是当得知她是位中国女性时,所有人都赞叹不已。王承书以一己之力向世界证明了“虽说女子不如男”,女性也可以在物理界获得举足轻重的成就。

  西方科学界认为,如果王承书继续这样发展下去,将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,她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。

  1949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国家的发展急需人才。王承书夫妇二人决定回到祖国,报效国家。但是当时王承书已经怀有身孕,回国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。

  按照当时的美国政策,只要在美国连续住上五年,就能获得美国国籍。但是王承书却誓要将一身知识带回祖国,所以他们拒绝了。

  不久后,朝鲜战争爆发,中美关系急剧恶化。美国总统发布禁令:“凡是在美国从事理学,农学和医学的中国科学家都不允许出境”。留在美国的中国学子不仅回国受阻,还有可能受到迫害。

  当时王承书夫妇计划回国时受到了美国的万般阻挠,但是无论美方提出多么丰厚的条件,他们都不为所动。美方在无奈之下,不仅派特务监视她的行踪、搜查行李、非法传讯,还没收了她为中国科学院采购的半导体材料。

  一些与他们要好的好友也忍不住劝他们:“中国现在很穷,条件太差了,等等再说吧。”

  可是王承书却不这么想,她说:“我不能等着人家把中国建设好再回来,我要自己回国去创造条件,我的事业在中国。我要为国家奉献,国家需要什么,我就做什么。”

  就这样,王承书和丈夫一边躲避美国的监控,一边偷偷地为回国做准备。他们把小冰箱,电视机等送给好友。为了防止被查到,将回国可能用到的材料和书籍打包成三百多包,共计两千多磅邮寄回北京。

  后来,经过周恩来总理的不懈努力,在日内瓦会议上,美国解除了对中国科学家的禁令。

  1956年的深秋,王承书一家终于回到离开了十多年的祖国。看到飘扬在空中的五星红旗,她的心里说不出的兴奋。有人问她愿不愿意加入党派,她回答说:“我就是冲着的新中国来的,要入我就入中国。”

  当时的王承书已经44岁,作为最早一批回国的科学家,她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,并兼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,讲授热力学及统计物理。

  1958年,中国开始创建热核聚变研究所,这是一项处于世界上高度保密的尖端任务,国内一片空白。同志找到王承书,问她是否愿意改行进行热核聚变的研究。对于已经步入中年的王承书来说,专业已经定型,转行就意味着一切都得从零开始。

  王承书陷入了两难的境地,如果转行,就代表要放弃以前的事业,她的心里自然是非常不舍。但是如果不转,祖国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,没有科技的发展,中国很难再强大起来。

  就这样,王承书离开了丈夫和儿子,来到北京郊区的研究所,住进集体宿舍,只有周末才能和丈夫儿子见一面。

  在研究所,王承书带领一众同志到苏联学习,由于从苏联回来的火车需要七天,她便利用这些时间,将美国最新出版的关于热核聚变的书籍翻译成中文。王承书带领的队伍不仅填补了国家空白,还为我国受控热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1959年6月,中苏关系恶化。苏联领导团背信弃义,撕毁合同。苏联专家带走了所有的技术资料和设备,并且嘲讽地说:“就靠你们自己,能把这个厂子搞起来?看来只能卖破铜烂铁了。”

  1961年春,钱三强又一次将年近五旬的王承书请进办公室。一脸严肃地问她:“国家正在研制,这是项保密性极强的工作,你今后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,更不要说国际会议。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?”

  随后,钱三强向她讲述了当时504厂面临的困境。504厂是在苏联专家的提议下建起来的,用的是全套苏联机器装备。现在苏联将专家全部撤走,文件资料不全,现在急需理论研究工作。

  待讲述完毕,钱三强向她下达了任务:“你去参加研究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,把理论工作搞起来,把理论队伍培养出来。”

  分离铀同位素,又是一项难中至难的尖端技术。为了研究铀同位素分离,国家在原子能研究院建立了一个模拟车间,等试验成功了,再到兰州的504厂运行。

  这一次,王承书又要从零开始,甚至要彻底地离开家人,BOB(中国)官方网站手机网页版从物理界除名,好像人间蒸发一样,这样的条件任谁都会难以接受。但是在王承书心里,中国是生她养她的地方。只要祖国能发展得越来越好,隐姓埋名又算什么,就算是付出一辈子的时间她也甘之如饴。

  在整个504厂,她是唯一的一个女性,但她表现得一点也不比男性差。她埋头苦干,不停地来往于北京和西北之间,和时间赛跑。在这期间,邓稼先、钱学森、杨振宁都来向她请教过问题,可以说,王承书也算是他们的老师。

  经过几年艰苦的奋斗,王承书用实力狠狠地打了苏联人的脸。1964年1月14日,504厂成功地获得第一批髙浓铀合格产品。同年10月16日,我国第一颗爆发成功。

  当全世界都对中国刮目相看,钱学森等科学家被推上神坛的时候,王承书却默默无闻,转身继续埋头于核事业研究工作,为了国家“抛夫弃子”。

  由于用脑过度的原因,王承书在两三年里白了头发,原本比同龄人看上去年轻的她,仿佛瞬间老了十岁。在中国巨大光芒的背后,一直都是她默默无闻的背影。

  王承书1961年入党,此后的每月,她都会从280元工资里拿出200元交党费,剩下的再从中拿出几十元去自助学术和生活困难的人。

  她一生清贫,淡泊名利,无私奉献。几十年来,BOB(中国)官方网站手机网页版她没有换过一件新大衣,家里的家具全是旧的。在美国可以住洋房,开跑车,但是为了祖国,她甘愿住平房,挤公交车。不是不喜欢美国的生活,只是中国更需要她。

  尽管如此,她在临终前还是谦虚地说:“虚度八十春秋,回国已三十六年,虽做了一些工作,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,未能完全实现回国前的初衷,深感愧对党、愧对人民。”

  这个世界上能称为英雄的人并不多,BOB(中国)官方网站手机网页版王先生绝对担当得起这两个字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